新闻资讯

投入861亿元,收益2106亿元!全国地勘基金“寻宝”成绩单出炉


   2006至2024年,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累计实施矿产勘查项目11103个,取得矿产地2403个;累计处置项目成果696宗,累计探矿权出让收益2106.36亿元,相较总投入861.26亿元,投资收益显著,处置项目成果占已发现矿产地的29%。2024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完成矿产勘查投入30.29亿元,较2023年增加4.34亿元,同比增加16.7%;提交矿产地129处,其中大型矿产地37处、中型矿产地37处、小型矿产地55处;地勘基金项目成果出让探矿权宗数创新高,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共处置项目成果166宗,探矿权出让收益388.44亿元。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编发的《全国地质勘查基金情况通报(2025)》(以下简称《通报》)显示,2020至2024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总体投入和矿产勘查投入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找矿成果较为显著,在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促进地质找矿突破、实现增储上产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地勘基金:努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根据《通报》,2024年,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紧紧围绕增储上产、加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要求,努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围绕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加快推进中央地勘基金项目成果处置,积极提出出让区块建议和提供储备矿产地建议,研究建立处置收益循环机制,促进形成基金闭环运行模式和实现基金滚动发展,不断加强中央与省级地勘基金联动,全面服务和支撑部找矿工作部署,积极为找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服务支撑。

  《通报》显示,2006至2024年,中央地勘基金累计投入405个矿产勘查项目中,全额投资项目189个,合作投资项目216个,分别占项目总数的46.67%和53.33%。405个矿产勘查项目共投资78.13亿元,其中,中央地勘基金投入47.6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30.48亿元。中央地勘基金投入的47.65亿元中,全额项目投入28.4亿元,合作项目投入19.25亿元。合作项目投入的49.73亿元中,中央地勘基金投资19.25亿元,拉动省级地勘基金和社会投资30.48亿元,分别占合作项目总投入的38.72%和61.28%。

  2006至2024年,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累计发现或评价大中型矿产地125处。其中,大型以上矿产地65处(全额投资55处、合作投资10处),中型60处(全额投资30处、合作投资30处)。

  主要矿种新增资源量(333+334):煤炭958亿吨,锰2933万吨,铜72万吨,铅锌316万吨,金56吨,钨350万吨,铁48亿吨,铝土矿1亿吨,镍167万吨,稀土80万吨,钾盐1.7亿吨。

  在权益处置方面,2024年,中央地勘基金处置项目成果2宗,实现探矿权出让收益45.24亿元。截至目前,中央地勘基金共有14个项目完成了探矿权出让(转让),其中,全额投资项目3个,中央地勘基金投入9253万元,实现探矿权出让收益45.76亿元;合作投资项目11个,中央地勘基金投入3782万元,实现探矿权出让收益7461万元,14个项目中央地勘基金共投入13036万元,合计探矿权出让收益46.51亿元。

  省级地质勘查基金:投入稳步增加成果不断显现据《通报》显示,2020至2024年,全国省级地勘基金总体投入和矿产勘查投入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在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总体投入48.33亿元,较2023年的38.74亿元增加了9.59亿元,同比增加了24.8%。其中,矿产勘查投入30.29亿元,较2023年的25.95亿元增加了4.34亿元,同比增加了16.7%。2006至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累计投入812.24亿元,其中,矿产勘查投入574.76亿元。

  根据《通报》,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投入各类项目901个,其中,矿产勘查项目526个,占项目总数的58.4%。省级地勘基金总体投入48.33亿元,其中,矿产勘查投入30.46亿元,占总体投入的63.0%。总体投入前五位的省份为内蒙古(10.90亿元)、新疆(5亿元)、贵州(3.68亿元)、青海(2.96亿元)和山东(2.55亿元)。在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投入的526个矿产勘查项目中,普查项目502个,占矿产勘查项目总数的95.4%。

  据《通报》统计,2006至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累计投入各类项目16507个,资金812.24亿元,其中,矿产勘查项目10698个,资金574.76亿元,占项目总数的64.8%和累计投入的70.8%。累计投入资金前五位的省份是:内蒙古(158.29亿元)、新疆(118.24亿元)、青海(74.30亿元)、甘肃(52.16亿元)和河南(51.41亿元)。

  持续稳定增长的矿产勘查投入,实现了找矿成果的不断突破。《通报》显示,2006至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累计提交矿产地2287处,其中大型矿产地776处、中型矿产地620处、小型矿产地891处。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提交矿产地129处,其中大型矿产地37处、中型矿产地37处、小型矿产地55处。找矿成果主要集中在金、铁、萤石、石墨、稀土、铝土、煤炭和地热等矿种。

  《通报》显示,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投入项目全部为全额投资项目,无合作投资项目。2006至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累计投入项目中,全额投资项目15819个,资金782.70亿元,占总项目数的95.8%和总投入的96.4%;合作项目投入中,省级地勘基金投入29.54亿元,占比58.08%,拉动社会投资21.32亿元,占比41.92%。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共处置项目成果164宗,探矿权出让收益343.20亿元,其中,全额投资项目142宗,探矿权出让收益299.48亿元,合作投资项目22宗,探矿权出让收益43.73亿元。2006至2024年,省级地勘基金累计处置项目成果682宗,探矿权出让收益2059.85亿元。其中,全额投资项目601宗,探矿权出让收益1918.56亿元,占总收入的93.1%;合作投资项目81宗,探矿权出让收益141.29亿元,占总收入的6.9%。成果处置金额前五位的省份是:新疆(1149.70亿元)、陕西(263.41亿元)、四川(158.61亿元)、甘肃(158.33亿元)、宁夏(78.46亿元)。

  全国地勘基金:作用仍需加强

  据《通报》显示,2024年,全国地勘基金进一步保持协调联动,不断完善管理运行制度,积极探索新的找矿机制,在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支撑基础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通报》表明,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省级地勘基金积极调整优化管理模式,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修复项目的投入力度,优化省财政专项勘查资金的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湖南、新疆、河南等省份积极探索并实践地勘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新路径,开辟地勘基金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渠道,为区域地质勘查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省级地勘基金整体投入延续增长态势,2024年总体投入和矿产勘查投入延续了自2020年以来的增长态势。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如内蒙古、新疆、贵州,加大了对地质勘查的支持力度,财政投入上保持稳定增长。地勘基金项目成果出让探矿权宗数创新高,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各省级地勘基金聚焦国家急需矿产和战略性资源,同时结合本地优势矿种和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勘查布局,在加强区调、矿调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修复的同时,加大对清洁能源、新能源、“三稀”及战略性新兴矿产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多省出台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审批简化等措施,推动降低勘查成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省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包括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三维建模等,提高勘查效率和精度;推广先进钻探与物探装备,提高勘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行绿色勘查工作,将绿色勘查要求贯穿项目立项、实施与验收全过程,严禁在生态红线内开展勘查活动,加强环保技术示范和全过程监管,促进地质勘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通报》认为,地勘基金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矿产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找矿新机制,引导和拉动社会资本,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进找矿突破及地方经济发展,辅助矿政管理等方面贡献显著。同时,地勘基金在稳定资金投入来源、拓展找矿空间、勘查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和地勘基金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勘基金必将在全国地质勘查工作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通报》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社会投资渠道。为落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增储上产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地勘基金的投入力度,积极构建持续稳定的资金供给机制。同时,需积极研究探索完善运行机制,拓展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和勘查的途径,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领域,促进地勘基金稳健发展。

  二是推动地勘基金多元化与市场化发展。地勘基金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推进多元化与市场化发展。研究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引导基金,运用市场化方式拓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投资渠道,创新项目合作机制,探索运用金融工具融资,为地勘基金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与资源安全保障。

  三是全力助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国地勘基金应紧紧围绕加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战略性矿种投入,加快推动地勘基金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在提供勘查区块、开展矿产地储备、推行绿色勘查和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服务和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助力实现重大突破。

  四是聚焦战略性矿产,支持科技创新。地勘基金应聚焦国家资源安全与紧缺矿产,结合地方资源特色与发展需求,调整地质勘查投资重点,优先布局清洁能源、新能源、“三稀”及战略性新兴矿产,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无人机技术、三维建模、人工智能及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研究,支持推动高质量转型与科技创新,为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矿业报)


转载来源:中国矿业网

免责声明 |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