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领导下的地矿工作

一、延安时期的地质矿产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在革命圣地延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着革命需要不断推进地质矿产工作。
  多方位建立地矿工作有关机构和组织。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1940年开始招生,设有地矿系(地质采矿),是大学部四系之一,其他3个系为物理、化学、生物。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的武衡是地矿系专任教师,张朝俊是地矿系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设立第一科(工厂管理科)。1937年,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的汪家宝在军事工业局任工程师,参与了延长石油厂、蟠龙铁矿、延安陶瓷厂、玻璃厂等厂矿的地质和采矿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建设厅工矿科,科长是留学德国的采矿工程师孙霁东,还有一位成员是曾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就读的范慕韩。他们主要负责煤矿、岩盐、碱矿的地质及采矿、安全等工作。成立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武衡被推选为会长,成员有范慕韩(莫汉)、胡科、孙霁东、汪家宝(汪鹏)、张朝俊、佟城等人。
  深入开展陕甘宁边区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成立后,于1941年9月开展了首次大面积地质矿产调查,对边区的地质及煤、油、铁、油页岩等有了基本了解,确定了延长、永坪的找油层位。他们在关中衣食村至赤水50多公里的矿带上,确定除有可以炼焦的烟煤外,还有较好的铁矿、耐火粘土、熔剂灰岩、硅石等。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建设炼铁厂(建在瓦窑堡),由林华总负责,徐文杰、汪家宝、仇心从等组成建厂筹备处。1945年春,“西北铁厂”在瓦窑堡诞生,日产1吨灰生铁。1941年,陕甘宁边区经济计划提出石油产量要比1940年增产3倍的目标任务,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派汪家宝去延长协助完成任务。汪家宝细致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实地勘查,确定了5口井位,施工结果显示,有2口井自喷,1口井产气,1口井是稠油,另1口井是干井,产量十分稳定,极大地缓解了用油压力。后来,佟城又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在延安、延川等新区确定了新的井位,产生了新的较好的油流。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高自立在1944年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上说,“石油的产量大大增高,满足了边区的全部需要而且有余”。陕甘宁边区的盐、石膏、泥煤、芒硝、油母页岩、锰矿等都有丰硕成果。
  不仅陕甘宁边区取得丰硕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其他解放区的地质矿产开发成效也很显著。例如,山东解放区的煤矿、金矿、铁矿、盐矿均有发展,并于1944年8月举办了解放区第一届工业展览会。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的地质矿产工作也有相当大的发展,铁和煤的产量均有大幅增长。1940年-1943年,佟城在晋冀鲁豫边区开展了多处地质矿产调查。其中,在河北内丘发现一处黄铁矿,很快就得到了开采。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质矿产工作
  地质工作不先行发展,与之关联的社会经济建设就无法开展起来,这一矛盾促使中国共产党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地质事业的决定。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8月19日,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划归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领导,原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和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由南京军管会接管并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
  建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0年5月6日,李四光到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周恩来明确希望他除协助郭沫若做好中国科学院的工作外,要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李四光在6、7月份陆续征得295人对地质工作的意见后,提出了成立“一会、一局、二所”的方案。“一会”即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一局”即“一会”下的矿产地质勘探局,“二所”即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该方案提出的“一会”和“二所”于1950年8月25日政务院第47次政务会议通过并实施,“一局”于1950年9月8日政务院第49次政务会议通过并实施。
  成立地质部。因为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矿产资源的保障,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据此,原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即撤销。为保证国家急需矿产资源的供应,地质部直接领导了6个重点地质队,建立大区地质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局;筹建地质院校,建立科研机构;逐步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油气勘查等。同时,集中勘探力量,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例如,保障鞍钢恢复和发展所需矿产资源,保障建设包钢和武钢两个钢铁基地所需的矿产资源等。
  “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以国家急需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这是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生的中国,面对薄弱的工业基础,急需恢复国民经济。在面对封锁且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集中地质力量进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煤炭资源的勘探,起步开展地质和油气资源的普查。到1957年末,地质部门共计对74种矿产提出了探明储量。其中主要矿产(铬矿除外)基本上保证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需要,并有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跃居世界前列。
三、“开发矿业”是党赋予地质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1950年2月17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了留苏学生代表,并欣然答应为同学们题词。一名叫任湘的同学拿了一张使馆便笺纸递到毛主席面前,当得知他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学习地质时,毛主席略加思索便用钢笔在纸上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寄托着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矿业发展的殷切期望,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献身地矿事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为了有效地保证国民经济恢复对矿产资源的需求,1951年,地质工作计划大纲明确将铁、煤、石油、铜、铅、锌、铍、锂、金、云母等20种矿产列为需要探明储量的矿种。1952年11月,地质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划会议,陈云副总理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他说:“明年地质工作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应该根据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燃料工业等建设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探明一定的储量。”195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任务》的社论。
  1953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地质工作汇报时,用军事术语来形象比喻地质工作的几个阶段,指出普查是战役,勘探是战术,区域调查是战略,把地质工作几个阶段的性质和任务讲得十分清楚了。1956年初,毛泽东主席听取地质部及相关部门工作汇报时说:“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地质工作要提早一个五年计划,一个十年计划,准备好矿产资源。”1957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在接见北京地质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时说:“地质队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先锋队,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
  开发矿业,作为地质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一生的追求,至今铭记在我们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心中。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更是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深刻认识地质矿产工作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准确认识开发矿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定位和任务,肩负起时代使命,发扬优良传统,扎扎实实工作,把地质矿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毕孔彰,系中国地质大学原党委书记;
杨光坤,系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
免责声明 |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转载于中国矿业报公众号,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